显示标签为“Yunnan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Yunnan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

神圣的感动


傍晚的卡瓦格博

日出时分的卡瓦格博,日照金山


美丽的卡瓦格博!

我很喜欢海洋,但是印象中我还没有被海洋真正的感动,还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激动!

这一趟云南之旅,却让卡瓦格博彻彻底底的打败了。卡瓦格博,是藏族的神山。许许多多虔诚的教徒,每年徒步到卡瓦格博来朝拜。有些来自云南,有些甚至从西藏徒步到来。朝拜者除了徒步过来,还绕着卡瓦格博走一圈。卡瓦格博可不小啊!总共是十三峰。绕着她走一圈,不是几天几周可以完成的任务。

我所分享的照片,都是卡瓦格博的主峰。夏天是最难看见卡瓦格博的季节,因为天气比较热,云层很低,往往都把卡瓦格博给遮住了。但是,我们的运气非常的好,不只看见了主峰,还连续看了几次!

第一天傍晚看见主峰,我们几个小傻婆疯疯癫癫地很兴奋。心情特好,晚餐也吃得特别痛快。

隔天一早,我们五点起床,忍受着山上的寒风,披上行李里的所有衣服和裤子,准备看日照金山。大家都很期待,也有点担心会看不着。

我霸了个好位子,坐下来慢慢地、静静地等待。渐渐,风把云层都吹开了,主峰一点一点地呈现。太阳在另一边也渐渐升起,把金粉一点点地洒在雪山上。整个过程,很神圣。那一刻,我只想静静的坐在那儿。那种神圣,让我很感动,泪水都挤在眼里,但是就是忍住没让它留下来。

身边的游客,忙碌的照相。但是,无论怎么照,都没把最好的照在相机里。他们都忘了静静的享受那一刻的感动。感动,神圣,这些感觉,是永远不会被相继给记录下来。这种感觉,只有用心感受。

有机会,我还会再朝拜卡瓦格博。

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

Fusion·丽江

为什么给丽江取这么一个名字?原因很简单,丽江给我的感觉,有点不新不旧,不中不西。

在丽江古城里,你可以随意找到正在刻手工艺品的小店,也可以随意看见带点西式的咖啡厅。你可以在清晨感受古代留下来的味道,也可以在晚上感受热闹喧哗的酒吧街。

在丽江,没有一样是独树一格,但是,每一样、每一件、每一人,却一起创出了这特别的丽江。


热闹喧哗的酒吧街
每家每户都有在对歌的姑娘。

艺术

在小店里卖的手工艺品,都是这名老兄的佳作。


造纸,是纳西人的文化及艺术。每张纸,都是手做的。

闲着的快乐
巷子里快乐起舞的纳西姑娘。


午后在树下乘凉的公公婆婆。

古城风光

幽静的早晨


柔和的阳光


木府,乃纳西土司(类似于国王)的宫苑


姐姐的最爱,潺潺流水


丽江夜景

书吧的下午茶

在丽江“虚度光阴”,是件快乐的事情。

在花朵下看书的姐姐,是不是很有味道?

纳西古乐

纳西族是丽江的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之一。丽江曾经是茶马古道的要道之一,四方街就是商人交易的地方。正因如此,在丽江所听见的纳西古乐,有超过60%的歌曲,是汉族的古曲。在北方的汉族渐渐把自己的文化所遗忘的时候,丽江的纳西族却一一给他们保存下来。

为了这古老的音乐,我们忍痛各自掏了¥100(最便宜的票价)观赏纳西古乐。音乐会里的古乐,说实在的,我并不懂得欣赏。但是,却被他们深深地感动。这古乐团里的演员,和乐曲一样老。团长,宣科78岁,已可称是乐团里的年轻人。最老的老团员已88岁,其余的也都有七、八十来岁。当然,也有一些大约二、三十来岁的新团员。所以,我看他们的平均年龄应该是60岁左右。

宣科,是纳西人。他父亲是纳西族里第一位学会英语的人,而他本人是在国外修钢琴及指挥系的音乐系学生。毕业后,朋友都向外发展,而宣科,为着自己是丽江人,毅然地回丽江。他在丽江的学校里任教,教数学、音乐、英语。之后,也就收集了所有还懂得纳西古乐的人,成立了这个古乐团。我们观看表演的当天,宣科先生其实刚刚病愈,但是,他的病未阻止他对古乐的爱。纵使无法演出,他还是坚持出席下半场,给大家说一席话。宣科的幽默及乐观,逗乐了在场的观众。

除了宣科先生,一位老团员的精神也特别让人感动。他由于得病,双目已失明,但是,仍坚持,天天晚上到会场演出!

戴着墨镜的老人,正是那位失明但仍天天报到的好演员!

演出中,最让我和姐姐喜爱的,就是一位藏族的猎人。他是乐团里最英俊潇洒的人(只得他是最年轻的小伙子),在政府列下保护动物的条例后,他在山上就失去了工作。没办法之下,这位猎人就到山下来找工作。不知道在什么机缘巧合下(我猜是他没找到工作,在街边卖唱),被宣科先生发现了,才把他带入乐团。猎人在音乐会中,给大家来了一段清唱。他那亮丽的歌声,让我和姐姐都听呆了!他唱的,就是“姑娘走过的地方”。后来,在丽江和香格里拉的一些店里听见,都觉得比不上着猎人的清唱。真是让人怀念的歌声……


让我痴痴醉醉的歌声……

虽然,古曲真是听不懂,但是,我真心认为,这种互爱音乐及文化的精神,我们应该多多支持!有机会的话,请大家穿过时光的隧道,回到历史,欣赏我们汉族的先祖所创造下来的音乐。

感受自古流传下来的快乐·丽江


从大理到丽江,是我们在十三天旅途中最为轻松的一程。由四季青年旅舍代办的巴士票,1030从旅舍出发,到丽江新城的客运站大约用了三个半小时。出了客运站,我们乘公交车(一律收费一元)到古城外,然后步行入古城。丽江古城内,是不允许车辆行走,只有一些特许车辆,如警察、垃圾车才可以入城。

我们背着大包包,在古城里寻寻觅觅,试图寻找我心目中的“布拉格书吧”。虽然我很清楚知道此小店坐落于“新义街 密士巷”,但是,来到古城内才发现,古城里的巷子特别混乱。不到几分钟,我们就迷路了。寻寻觅觅,终于让我看见我的布拉格咖啡。残酷的事,老板已经结束了客栈的生意,专心打理书吧。


布拉格cafe

失望之下,我们还是很期待可以住在一家可听见流水声的客栈。一个拐弯,让我们发现“小桥流水客栈”。名字已经够好听了,环境亦优美。我们一下子就爱上了。向老板要了靠流水的房间后,就安安心心地住下。这个小客栈,不只环境优美,而且,服务也很好。我们把要替换的衣服交给她们后,以¥10的价格,帮我们洗衣、晒衣。真是方便!


小桥流水客栈

满意地住下,当然还要医肚子。我们随意在古城内逛,竟被姐姐发现一家“大石桥小吃店”。她对流水有点情意结,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嚷着一定要在这家店吃午饭,而且,一定要坐在流水边。其实,我们坐的位置,一个不小心,就会翻进水里。店内最出名的是黄豆面。坐了下来才知道,这小店可厉害了,就连加拿大总理也曾经为黄豆面慕名而来,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艺人更是别说了。


黄豆面(¥4)和沙锅米线(¥8)

午饭后的我们,只是随意在古城里走。也不管走的是什么路,什么街,什么巷,迷路也好,不迷路也好,漫无目的地享受闲着闲着的快乐。

2007年6月9日星期六

色彩大理

从古城门遥望古城,苍山、洱海、古城创造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。但愿我可以在这片悠闲的土地上生活,无忧无虑的……

洱海及周边
洱海事实上是湖,但是若我没有告诉你它是湖,我相信你会以为他真是一片海。游洱海一周,要大约120公里,我们没能力游洱海一周,反而乘了一艘船,度过了这片湖。


从画家赵青的玻璃屋望洱海


洱海边的小孩,热情且爱现!


海上的一座小寺庙,小普陀。

鱼鹰,是渔夫捕鱼的工具之一。鱼鹰的颈项束着一根草,避免它把大鱼吃进肚子里,但是,收获的小鱼,仍属于它们。

白族人家
白族是大理占最多数的少数民族之一。我们洱海一日游的导游,也是白族人。而我们一日游的第一站,就是学习喜洲白族人的风俗。

白族姑娘们的衣饰,颜色非常鲜艳,姑娘们也很漂亮。

扎染后的布,在阳光下展示鲜艳的色彩。

姐姐完完全全被段氏扎染坊所吸引了。


白族姑娘大展身手,手织围巾,手工细且好,颜色鲜艳,我们都各自买了一条。

古城
柔和的阳光,潺潺的流水,有什么比这个更悠闲自在?


品茶再下棋,我想这都是武侠小说里的画面。金庸武侠迷的她当然爱煞此地。


色彩艳丽的纪念品,看得我手痒痒!


好大一个普洱茶!

倒影


古城里的清真寺


等待开往丽江的班车

风花雪月,尝不尽

还记得在计划这趟旅行中的我,经常问姐姐,大理要留那么多天干嘛?大理好像没什么事可干。之后,一直想留在大理,也正是因为,大理真的是没什么事干!

这里的人,很懂得悠闲。悠闲快乐,就像呼吸这么简单自然。这片没有被现代社会渲染的土地,正是闲着乐的天堂。退休养老,大理最合适。

风花雪月,只有大理才配得上。

(记:若驴友们想看玻璃屋、看鱼鹰捕鱼,不妨入住四季青年旅舍参加洱海一日游。玻璃屋的主人,赵青,是老板的朋友,只有四季的住客才可以到访。此外,导游都是道道地地的白族人。)

风花雪月——大理

下关,上关,苍山,洱海

风花雪月这四个字,在大理到处可见。它不只是茶的名字,也是酒的名字,也是很多小店的名字。大理人都很为这风花雪月而骄傲。可惜啊,可惜,我都还未尝尽这风花雪月,看来,大理是非再去不可了!

我们尝尽了路途遥远,风尘仆仆的感觉
从土林到大理,是我们路上受苦的旅程。我们在土林,乘了1230的班车,到元谋。那时,已是1325。买了1340的车票,我们就往楚雄去。一路上,巴士停停走走,不断有人在乡下旁的大路上下车,让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因为,从楚雄到下关的车,最后一班是六点正。师傅又一路都不上高速,在那小路上颠颠簸簸的,只差没把握的五脏六腑给蹬出来。

下午五时半好不容易到了楚雄,我们买了点饼干和酸奶,先给我们的肚子下点油。六点正准时出发。即使在高速公路上,师傅还是走走停停,有人上车,有人下车,只有我俩一直在车上坐着不动。晚上九点,我们终于到了下关的客运站。

师傅很好,呼我们俩赶快赶上到大理的最后一班车,只需一元。但是,与所有的小车一样,车不满,师傅是不死心的。我们等啊,走的,到了大理,已是十点钟。办妥了入住手续,我们就往四季客栈附近的洋人街走去,听说那儿很热闹,我们要医肚子了。

在我们把食物送下肚子的时候,已是接近晚上十一点。原本邻座正与我们聊天的澳洲人,看我们狼吞虎咽的也不敢再和我们说话,一面打扰我们吃饭。想必路上的人肯定看得出来,我们是饿坏了。

由于已晚,我们也没再到什么别的地方,只是在古城里漫步,看看古城的夜晚。


土林

由于天气不好,天色灰灰的,在土林的照片都不怎么漂亮。再加上多数时候,我们都在马背上颠颠簸簸,上山下山,我们照的相也不太多。土林的壮观并非普通的傻佬相机可以照得出来的。没办法之下,姐姐连拍后把它们合起来。美丽的风景,只可以欣赏,要带,是带不走的。


傍晚的土林,是我们入住的第一晚乘太阳还没下山而拍下的。姐姐一直心不甘情不愿地说,olympus骗人,那时的天空都没有一点蓝色了!哈哈哈!


入住土林的那一晚,我们遇见四个通行的韩国人。我俩都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到佩服。他们四人当中,只有一男一女会一些非常简单的普通话。在这个鸟不生蛋的土林,勉勉强强的沟通。由于看他们有难,我们俩就上前帮忙。之后就一起照相。其他三个男人不会英语,所以无法沟通。


我和我的大红马,以及牵马的人,老何。看那弯弯斜斜的路,我们可是在下山哦!好恐怖!而且大红马总是不听话,不是不走,就是撞树,还好我都没毁容。

姐姐和她的小白。小白除了客串一些电影,还是CCTV一部叫“一个要马的人”的主角。虽然没看过这部电影,看老何骄傲的样子,我们也为小白感到自豪。

这是我两唯一在马上的合照。老何照得不太好,但是,我想让大家看看云南土产的矮马,是多么的矮。比起中原马,真是有着天渊之别。